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详细介绍了张自忠将军所指挥的第59军在1938年初的编制情况以及兵力配置。简而言之,那个时候,第59军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调整,并且军直属队设有特务团,辖下的部队包括第38师和第180师。第38师下辖第112旅、第113旅和第114旅;而第180师则下辖独立第26旅和独立第39旅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第113旅与独立第26旅进行了互换,以增强第180师的战斗力,而独立第39旅则是由天津的保安队改编而来,原独立第39旅已不再存在。
根据当时的编制,第59军有10个步兵团和1个军属特务团,兵力总数约为21000人,基本上达到了满编状态。由于这些部队原本属于第29军,因此其编制和装备情况较为固定,尤其是在机枪的配置上,基本可以推测出其装备情况。具体来说,第29军的步兵部队中,轻机枪的数量较为充足,而重机枪却相对稀少,这一现象在第59军中仍有所延续。
展开剩余71%根据日军获取的情报,1936年时第29军的轻机枪数量为858挺,但重机枪却只有28挺(其中包括10挺高射机枪)。显而易见,轻机枪与重机枪的配置存在明显不均衡。后来,第29军的步兵旅和团编制中,重机枪的配备几乎为零,除了师属特务团内的机枪营外,其他部队都没有装备重机枪。机枪营中的重机枪数量非常有限,每个营下辖4个机枪连,其中有3个连配置了18挺重机枪,另外一个连则配备了6挺高射机枪。这样一来,整个步兵师装备的重机枪数量极为不足,甚至在面对杂牌军时也显得薄弱。
第59军的编制基本上是以原第38师的人员为基础组建的。虽然该部在平津战役中遭受了一定的损失,但其主力部队依然保留。由于该军的旅团编制没有改变,且并未获得新的机枪补充,因此轻重机枪之间的比例问题依然存在。具体到1938年临沂之战时,张自忠将军在电文中提到,第59军装备了926挺轻机枪和21挺重机枪,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比例差距达到了40倍以上。这一配置问题,使得第59军的轻机枪数量虽然不少,但在重机枪的配备上仍然处于明显劣势。
根据推测,第59军的轻机枪配置大致如下:每个步兵连配备6挺轻机枪,四个步兵连组成一个步兵营,那么每个步兵营内应配备24挺轻机枪。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,因此一个步兵团应配备72挺轻机枪;另外,步兵团内还有一个轻机枪连,通常配置9挺或18挺轻机枪。按照这种配置,整编的步兵团轻机枪数量大约在81挺到90挺之间。考虑到第59军下辖10个步兵团,其轻机枪总数应在810至900挺之间。再加上每个步兵旅下辖一个特务连,这些特务连也会配备一定数量的轻机枪,每个特务连配备的数量大致与轻机枪连相同,少则9挺,多则18挺。如此计算,第59军的轻机枪数量在满编的情况下,达到了926挺的配置。
然而,在重机枪方面,第59军却存在较大缺口。根据当时的中央军嫡系部队的编制,每个步兵团通常配备3个营属重机枪连,每个连配备6挺重机枪,这样一个步兵团的重机枪数量为18挺。而第59军全军的重机枪数量仅略多于中央军一个嫡系步兵团,显然差距非常明显。此外,日军的武器配置在重机枪方面也相对优越。一个日军步兵大队通常配备8到12挺重机枪,一个联队则会有24到36挺重机枪,显然这使得第59军在战斗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。
在临沂战役结束后,张自忠将军立即上报要求补充143挺重机枪,以确保每个营都能配备足够的重机枪。根据后来的补充情况,第59军在1938年夏季获得了24挺川造马克沁重机枪和30挺捷克式重机枪。这54挺重机枪的补充相对来说只能弥补一些空缺,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重机枪的数量逐渐得到补充,第59军的装备也开始逐步与其他部队趋同。
总体来说,第59军在步兵武器配置方面的优势在于轻机枪的较多配备,但由于重机枪的严重不足,使得其战斗力受到较大影响。通过持续的补充和调整,重机枪的不足逐渐得到改善,这对部队作战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昌优配-牛股配资网登录入口官网-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-可靠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