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央广网《远山的回响》系列报道推出第五季《山水人间二十年》,聚焦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二十载的时代回响。二十载山河巨变,千万个“余村”涌现。他们是“两山”滋养的新生代,用AI技术嫁接生态农业,以创客思维激活田园梦想,让陈旧老屋变身“共益社区”……青春与青山双向奔赴,山水间的幸福画卷,如今正在变成现实。
雨后的红缨子高粱地,宛如一幅氤氲的水墨长卷。沾着晶莹水珠的高粱穗低垂颔首,毛茸茸的穗尖初露锋芒,裹着淡绿的苞衣,像无数支蘸饱翠色的毛笔悬在半空,沙沙声混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。
远处山峦云雾缭绕,将天地晕染成朦胧的黛色,赤水河的水汽裹挟着红缨子高粱特有的清甜,浸润着每一寸土地。
这里是贵州省仁怀市,山地丘陵广布。高粱根系发达,耐旱且耐瘠薄,非常适合在多山地丘陵的坡地生长,能有效固土保水,减少水土流失,遏制石漠化与土地退化。
展开剩余91%当地常年种植高粱面积超过35万亩,作为酱香白酒的“灵魂原料”,将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老百姓手里的“金山银山”……
一大早,涂佑能就来到基地查看新一季高粱的长势,今年62岁的他穿着朴素,鞋尖沾着星星点点的泥土,穿梭在蜿蜒的田埂间,却依然透着一股年轻人的清爽劲。
当他布满茧子的掌心拂过高粱叶片时,仿佛在抚摸亲手培育的孩子。
“老师,老师……”团队的青年们看见他,亲切呼唤,随之围成一团,在田间互相讨论起高粱的株叶形态、穗子大小……
涂佑能用这份深耕大地的坚守,让一粒小小的高粱种子迸发出改变一方产业的力量。
涂佑能到基地查看新一季高粱长势(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)
寻找一粒理想的高粱种子
作为赤水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、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,贵州仁怀的农业发展离不开高粱。
过去农户种植玉米等作物,需要翻耕、使用化肥农药,不仅导致土壤板结、肥力下降,还易引发水土流失。
高粱适合当地气候土壤,且种植过程中推行“绿色防控”技术,采用秸秆还田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,降低了对土地和水源的污染。依托高粱产业,当地老百姓形成“保护生态就能增收”的良性循环,让绿色成为乡村的鲜明底色……
涂佑能出生在茅坝镇,位于仁怀市西南部,与茅台镇相距不过40多公里,家中兄弟二人,他排行老大。早年读书,涂佑能首选的专业是遵义农校的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。
选这个专业的最初愿望,是他想让家乡的高粱产量更有保障。
“当时一斤高粱能换一斤大米,或者三斤高粱换一斤酒,所有人都觉得很划算。”在涂佑能的记忆里,高粱是乡亲们的救命粮,大家会用多余的高粱换取茅台镇上的大米,因为当地酿酒需要高粱。
后来,从大学毕业的涂佑能被分配到仁怀市三合镇的农技推广站做农技员,那时仁怀一亩地产出的高粱只有75公斤。
“如果哪家没选好种,当年可能面临颗粒无收。”涂佑能常听农技站的老人们说,抗病性、稳定性差的高粱种子,产量上不来,还会让农户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,但由于没有专门研究的育种员,种子质量一直得不到保障。
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86年。
原农牧渔业部为了支持当地酱香白酒产业发展,确定仁怀为高粱生产基地县,投资120万元做基地建设工作,希望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新种子。
产量提升,意味着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提升。
经过一番考虑,涂佑能申请参与了市里成立的专家团队,满怀信心,开始找寻理想、优质的高粱种子。
涂佑能和技术员在进行地方高粱品种筛选(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)
这些年,他和自己的团队几乎走遍了仁怀所有角落,听说哪个农户家的地里有特殊品种,就跑去了解调研。
就这样前后陆续搜集到160多个高粱品种,但选育工作并没有突破性进展。
由于常年在山野工作、风吹日晒、爬坡过河,一天行走两万多步是常态,涂佑能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,身边的许多人也心灰意冷,陆续离开。
“那段时间太苦了,更多还是对心理的折磨,有的同事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。”涂佑能坦言,寻找的过程是非常枯燥无味的,但自己心里有执念,家乡种植高粱历史悠久,不相信找不到一颗好种子,一定要搞出名堂来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因为工作关系下乡,涂佑能在三合镇的农户家中的高粱地里,发现了一株基因突变的“牛尾砣”。
“牛尾砣”是一个地方品种,高粱穗形状像牛的尾巴。
说起特别之处,他回忆,那片高粱地里多数的叶片上都有病斑,唯独此株,籽粒饱满、茎秆健壮,一看就不一样。
“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,生怕错过了,马上拍照、采集,那是7月底、8月初我又在合马镇找到一个很优秀的地方品种,叫小红缨子,前后相隔就是一周时间。”说起那时的情景涂佑能眼中闪着光芒,双手来回揉搓,距离自己刚开始寻找种子,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。
有了好品种,涂佑能信心大增,育种的方向愈见明晰。
科研给高粱种插上“翅膀”
“搞科研就得钻!急躁不得半分。”涂佑能以牛尾砣高粱和小红缨子高粱作为育种材料,探索杂交选育,到海南繁殖第一代。
让涂佑能高兴的是,在海南期间,他有幸与袁隆平院士在南繁基地共同研讨育种。在相处的20多天里,袁隆平如同师长般鼓励涂佑能,告诉他农业育种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,定下目标后要坚持到底,尝试各种可能,不然就会前功尽弃。
受到鼓励与启发后的涂佑能,常常发散思维,挑选材料,自己找上一块地种植、观察。
涂佑能在培育种子(央广网发 仁怀市融媒体中心供图)
他一直在找寻株杆矮、产量高、抗病强的高粱种子,但每批培育后,总能发现新问题,为了优化结果,他在失败中不断摸索,将数据调整、重组,力保种子最终的质量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尝试用小红缨子和特矮秆高粱杂交:原本的小红缨子高粱,品质好,但植株高,不利于机器收割,特矮秆高粱脱粒性、抗病性差,但植株矮,产量高。
涂佑能心想,这样的杂交种子,经过不断分离和筛选,互补优化后一定会培育出最好的品种。
就这样,涂佑能的团队通过上百次比较试验,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——红缨子高粱;系统选育的牛尾砣高粱后代,涂佑能也为它取了个新名字叫“红珍珠”。
涂佑能在田间观察高粱叶(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)
随后,经专家验收鉴定发现,这两个品种的高粱具有“突破性”:不仅皮厚、糯性好,支链淀粉含量高,单宁含量适中,还因为矮秆的特点,增加了种植密度,经过测试,亩均产量近400公斤,比以往提升了好几倍。
此时,距离涂佑能第一次寻找高粱种,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。
“当时我们整个团队喜极而泣,一下子就有了两个品种,后面还申请了商标保护。”涂佑能说,高粱种植的丰产性、稳定性、抗病性为此都解决了。
不久后,红缨子高粱和红珍珠高粱都通过贵州省的品种审定,填补了贵州历史上没有一个有记载的高粱酱酒品种的空白。
涂佑能为此做了酿酒实验,更加确定这两种高粱的品质,不仅完全符合酱酒耐蒸煮的工艺要求,且出酒率高、品质优良。
以前,当地酱酒企业收购的高粱品相差、品种混杂,知晓涂佑能的团队培育出了新品种,就立马签订了第一个订单,直接预购了8万公斤的红缨子高粱。
此后,红缨子高粱的名气不断被打响,成为当地酱酒企业,独一无二的选择。
涂佑能不止一次想过,如果那天自己没有把老乡罗荣才的高粱地列为普查对象,抑或在发现那一株变异的“牛尾砣”前,它已被野鸟啄食或风雨打落,那今天的自己还会不会在赤水河谷穿山越岭苦苦搜寻……如今,眼下的一切让人倍加珍惜。
涂佑能和自己的团队穿梭在茅坝镇官院村的高粱地里(央广网记者 任振国 摄)
这些年来,涂佑能把赚的钱大多投到了科研和扩大生产上。
团队的技术员姜洪,以前是货车司机,后面因为吃苦耐劳被涂佑能带进团队,这些年一直陪着他下乡搞种子研发。
在姜洪眼里,这位极具责任心的老师,一直有着农民般的朴实。无论是骄阳似火的午后,还是露水未干的清晨,他们常会带着卷尺、标本袋钻进高粱地,弯着腰一株株测量植株的高度、茎秆的粗细。遇到长势特别的植株,涂佑能总会蹲下身来,小心翼翼地采集样本,带回实验室后又立刻投入到更深入的检测分析中。
就这样,育种基地从当初的300亩扩大至1万亩,到现在近1.2万亩,涉及的地点也拓展至仁怀的鲁班、茅坝、五马等乡镇。
如今,红缨子高粱的种植,也走出大山,遍布全国12个省市,包括四川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地,已成为全国酒用高粱推广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。
创新给种子写下“新未来”
“我就是抱着好上加好的心态去做。”涂佑能最初的想法,是提升高粱的产量,去换更多的大米。
但现在,红缨子带来的质和量的提升,让仁怀的高粱产业欣欣向荣,已然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,涂佑能也构思着红缨子高粱的“新未来”。
他常常想,以前人们吃饱饭就够了,随着生活水平提高,就有了对美好生活更高的向往,于是“产业链创新”正续写着这片黔北高粱的精彩。
红缨子高粱支链淀粉含量超90%,单宁结构特殊,一度被大家视为酱酒风味的“密码”。当地打破传统思维,将每年订单收购以外的高粱用于高粱汤圆加工,提升利润空间。
“这种高粱富含膳食纤维,符合现代人低脂低糖的需求。”涂佑能介绍说,经过数十次配方调整,团队最终让高粱粉与糯米粉达成黄金比例,既保留糯性,又增添谷物香气。
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更多人知道红缨子糯高粱,增加产品附加值,扩宽销路的同时,也让农民更有保障。
在仁怀,这道风味“密码”正解锁更多可能。随着高粱汤圆的产出,高粱蛋糕、高粱面条、高粱糍粑等衍生品相继问世,“一粒粮、多条链”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。
高粱汤圆、高粱糍粑等衍生品相继问世(央广网记者 栾小琳 摄)
“目前我们已经和几个酒企、超市,签订了上千万的销售订单和合作订单,第一批上市的汤圆也已经全部售空。”仁怀市龙井镇大鹿村村主任助理王碧说。
与此同时,仁怀市的酒庄里,各地前来的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参观着当地特色酒文化馆,在一物一语中体会酱酒文化。
酒庄利用“酒+文化”“酒+旅游”的结合方式,每年都吸引着上万名游客,一边品味酱酒一边品尝红缨子高粱汤圆,这样的结合也不断刷新着游客的酒旅新体验。
和高粱打了半生交道的涂佑能,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。看见高粱在科技赋能、研发创新过程中,迎来了更多的可能,他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。
现在,涂佑能依然坚持到高粱基地做育种,泥土里红缨子高粱特有的清香,依然是他最爱的味道,而对这片土地特殊的感情,就像高粱酿的酒,越陈越浓。
“品种虽然稳定了,但种子每年都会退化。如果一年不做科研,整个产业就止步不前,所以我会一直搞下去,直到做不动的那天。”涂佑能说。
从田间到舌尖,从工厂到心头,这颗承载着心血与智慧的红缨子高粱,书写的不只是产业传奇,更是匠心守护的乡土情味。
而这位赤子与家乡红缨子高粱的故事,还会继续下去……
//
发布于:北京市盈昌优配-牛股配资网登录入口官网-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-可靠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